公司新闻

农业机械化十二五规划(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2024-09-26 63

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和理解2000作文

首先,我对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例如,我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我还学会了如何进行农业机械的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总体来说,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体验是丰富而充实的。它不仅让我掌握了专业知识,也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敏感度。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年,英国的法拉斯和史密斯首次用蒸汽机实现了农田机械耕作。有人把这看作是农业机械化的开端,但当时他们的办法是把蒸汽机安放在田头,用钢丝绳远远地牵引在田里翻耕的犁体。

农业机械是先进了,可是还是有缺点的,收割机收麦时太脏,大托还比较费力,收玉米时,也能用机械一次脱粒,而且还干净不丢子---这些缺点该怎么克服呢?爸爸在逐渐摸索。说了这么多我家的农业机械,其实我想啊说的是,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科技,处处有创新。

再仔细一看,原来是机械里抛出来的肥料。据农场工作人员介绍,一台抛肥机一天可施肥 2000 亩,相当于 100 人一天的人工施肥工作量,而且抛肥均匀。现代化高效农业让我们大开眼界。

而近些年,联合收割机又取代了那些个别环节的机械。在麦地里转上几圈,麦子就哗哗地从机仓里流淌出来了。每当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无数遍地重复着毛主席说过的话:“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第四章

1、农垦经济将突出粮、棉、橡胶、糖料、牛奶、良种等优势农产品生产,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及热作产业,壮大农垦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开始时间:1953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1957年) “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3、十二五计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 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

4、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福祉、塑造新型农村社会的必然选择。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1、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7%、71%、82%),202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5%(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7%、90%、84%)。

2、优化农业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力争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确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县区域内农业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并致力于2030年全国范围内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保护耕地资源,推动农田永续利用。

3、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5%。

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什么要坚持五大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回答了怎么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必须牢固树立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是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只有依靠体制创新,才能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新农村谁来建的现实难题,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理念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理念阐释:创新: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的理念要求在整体布局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各方面,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农业机械化市场规模

据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农机化综合水平已经达到了54%。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成为政策导向,目标是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这为我国农业机械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水稻、玉米和大豆机械化水平较低,水稻栽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6%和23%;玉米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7%和9%,大豆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7%和22%。但棉花、甘蔗、油菜等主要经济作物及牧草生产机械化等仍是薄弱环节。 (2)农机产品正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向多样化发展。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但绝对数值仍较低。《中国农机市场发展报告(2013-2014)》数据统计显示,2013 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48%,较2012 年提高3 个百分点,玉米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率仅为557%,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第三章

1、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开始时间:1953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1957年) “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3、十二五计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 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

4、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实施成果显著。自“十一五”以来,中央政府始终坚持将“三农”工作置于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使得农业和农村经济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时,依然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

5、“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规划的内容可分为十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